头条
  •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头条 > 科技

国内科学服务经营模式 中国科技服务产品发展趋势

  • 2023年3月13日 HuangJiang来源:新浪
  • 繁体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今天公布《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国科技服务产品发展趋势

国内科学服务领域参与者根据经营模式等可初步分为试剂、特种化学品、耗材、仪器等生产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和综合服务企业。其中生产制造企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的生产端,其产品品类大多较为单一,加之下游客户的单品用量相对较小,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也无法满足科研所需的综合产品需求。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越是高端科技,越离不开与之匹配的高端仪器作为科研的支撑。根据进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进口科研仪器累计花费了564亿美元(折合3875亿人民币),而国产科研仪器市场占比不足5%,其形势相比芯片领域更加不容乐观。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科技服务全景调研咨询报告》显示:

在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的国产占比仅有0.99%、1.19%、1.32%,光学显微镜的国产占比更是刺眼的0。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研仪器,而现代的科研结果基本上都是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仪器才能取得突破,可以说谁拥有更加完善的科研仪器,那么谁就有可能更早更快地发现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现有科研仪器市场上由于存在着生态环境以及认可度的问题,想要完成对外国科研仪器厂商的逆袭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是随着科学仪器的智能化、专业化、便携化的发展趋势,科学仪器和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如果国内科研仪器厂商能够提前把握这一趋势,那么也有望在未来科研仪器的升级中拿到更多的高端市场份额。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今天公布《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比上年增长9.8%,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投入继续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从投入规模看,我国R&D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相当于美国的份额由2016年的44.2%提高到2020年的49.1%。从增长速度看,2016—2021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2.3%,明显高于美国(7.8%)、日本(1.0%)、德国(3.5%)和韩国(7.6%)等发达国家2016—2020年的增速。从投入强度看,我国2021年2.44%的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29%)等创新型国家。

农业科技服务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前,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其推广服务的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都推广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即从集体种地、养畜等,变成农民一家一户的各自种地、养畜。有些农民有种地和养畜的经验,但也有很多农户不会种地,也不会养畜。这些缺乏最基础性种养技术的农民,只能向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请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农技协应运而生。这样的农技协,是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协会内部自我提供技术服务,适应了当时的技术需要,填补了当时的技术服务空白,功不可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农技服务体系。一是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从解决不会种、不会养等基础性问题,变为种得好、养得好问题。从需要基本的传统农业技术,到需要新的现代农业技术。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二是新的技术服务渠道不断产生。例如卖种子、卖化肥、卖农药的农资公司,都通过不同方式,告诉农民怎样使用相应的技术。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服务作用。各种专业化作业服务公司也不断出现,包括土地托管、耕作服务、无人机植保、跨区收割等,他们代替农民进行作业,直接解决了农民的相关技术需求。三是规模化农业公司涌现。尤其是在猪禽等畜牧业生产领域。这些公司设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包括提供种苗、饲料、饲养技术、动物防疫等。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颁布之后,大量的农民合作社建立,一些原来的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成为有经营功能的合作社。

尽管有这样一些新发展新变化,但农业技术服务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痛点。主要表现为“三不”:其一是不够用,原有当地“土专家”的传统知识,大部分已经不够用了,农民日益需要新的现代农业科技,需要外部专家的支持帮助。外部专家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来自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而这两类机构的专家数量有限。其二是不及时,一段时间以来,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例如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但是院士和专家们的各种研究工作很多,不可能常驻在这些工作站和专家大院中。因此,当地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其三是不全面。农民需要的技术服务,是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而绝大部分农科院校的专家,研究分工高度专业化,只是专注于某个环节。

科技小院模式的创新性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很好地结合为一体的有效模式,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不仅获得了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赞扬认可,获得了国家级媒体的屡次宣传报道,也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肯定。就科技服务效果看,其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不”问题。

鉴于此,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始在全国推广科技小院。并从2019年初,在四川、福建、广西、江西等四省区开始进行试点,当年在这四个试点省区推动创建并授牌了24个科技小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效果。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推广科技小院建设,采取的是“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的工作方式。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科协领导即组织和协调所在省的农业院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并统筹适当的经费支持。各省农技协在省科协的领导下,发挥实施执行作用。高校实施是指鼓励老师们参与到科技小院中去,并且为他们配备专业硕士的招生指标。老师指导是强调老师要有热情、有水平,才能保证有研究生能够长住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并提供有力指导。学生长住是科技小院模式区别于所有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只有长住,才能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北方地区生长期短,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可在生产一线住5个月以上;南方地区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可以在生产一线住10个月以上。多方支持,首先需要生产一线依托单位的支持。依托单位包括村委会、协会、合作社、基地、园区等。依托单位提供学生的基本吃住条件,同时,也是生产问题的主要提出者。通过依托单位的基地,科技小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技术推广到区域内其他生产者和广大农民。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当科技小院师生已经在依托单位取得了技术成果,需要在县域内推广时,地方政府在组织推广和培训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在推广节肥技术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技术成果,当地政府在全县各个乡镇广泛推广这项技术时,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农技协已经先后在24个省区推动建立并授牌了392个科技小院。早期建立的科技小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中有一些为当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设立在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大凉山上的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还有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就是典型代表。这也表明,科技小院模式具有普遍的可推广性。中国农技协在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到各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小院的模式高度体现了“合作共赢”原则。具体来说,通过上述工作方式,搭建了一个科协、高校、地方政府、依托单位的合作平台,而参与合作平台的每个主体,工作内容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之内,而不是仅仅当志愿者。例如,科技小院最关键的因素,是研究生长住,而这些研究生长住在生产一线,不仅是在作贡献,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在科技小院的实践中,他们既是最重要的贡献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他各个参与方也是同样。科技小院模式的“共赢”特征极为重要,这是其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所在。有了“共赢”的属性,对内使科技小院具有自身的可持续性,在老生毕业之后,会有新生积极地接续下去;对外则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2022-2027年中国科技服务全景调研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延伸阅读

细分市场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业计划书 专项市场调研 兼并重组研究 IPO上市咨询 产业园区规划 十三五规划

中研网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推荐阅读

保健品行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2023保健品行业未来前景预测

受各地落实“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目前很多家庭对于维生素C片、蛋白粉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消费需求猛增C...

宠物医疗的市场需求占比 宠物医疗行业的规范发展

宠物医疗是仅次于宠物食品的第二大细分市场,存在600亿的市场份额。《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在希望宠1...

医药流通市场份额集中度 2023医药流通行业基本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报告(2021 年第三季度)》显示,截至 2021 年 9 月底,全国共6...

全球海上风电市场规模 2023全球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增速

全球海上风电市场概况 发展海上风电不仅有助于能源低碳转型,还将加强能源供应安全。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

2023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投资前景

政府信息化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对政府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开发和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管...

信创产业发展应用场景 中国信创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分析

信创云转型在金融等关键行业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机具、办公等场景的部分应用已可全信创技术栈单轨运行。下一步,信创云...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0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18008601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